“碳中和”元年即将结束,2022年有哪些不可错过的重要看点?

益科双碳中心

2021年是中国开启“碳中和”征程的元年,除了密集出台各项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指导文件外,各行各业也纷纷响应,相继推出有关双碳目标的规划,开启了全行业“碳中和之路”。“碳中和元年”即将过去,2022年,有关“双碳”,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

有关2021年的各项新闻盘点中,“碳中和”都是不可缺席的年度热词。可以说,2021年是中国开启“碳中和”征程的元年,除了密集出台各项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指导文件外,各行各业也纷纷响应,相继推出有关双碳目标的规划,开启了全行业“碳中和之路”。


“碳中和元年”即将过去,可以预见的是,新的一年,气候危机的信号更为强烈,同时全球的能源转型都将进入关键的、带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环球同此凉热,气候风险和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国际和国内面临着一些相似的挑战。


所以,2022年,有关“双碳”,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


imengine.prod.srp.navigacloud-1.jpg
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儿童发来的消息

看点一:气候风险信号更强烈、风险警告“无可置疑” 。 

2021年8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之第一工作组报告 (《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发布,科学家们进一步强调了气候风险与人类活动的高度确定性,即人类活动正在对气候产生深刻影响。从海平面上升、到冰川融化,从热浪、干旱到洪水,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上每个区域,放眼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数量和破坏程度在持续增加。在中国,每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也提供了相应的佐证:在过去四十年间,中国的沿海海平面上升、升温水平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与2014年结束的IPCC第五个气候评估周期相比,新的IPCC报告更直接地将人类导致的排放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联系起来,提供了更多关于气候影响的区域细节,并指出世界可能已经处于或超过了气候变化某些影响的临界点,而这些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千年之久。可以说,过去几年几份IPCC报告的推出,为推动气候行动提供了更新版的认知共识。

2022年是IPCC报告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最后一年,2022年2月和3月,IPCC将会发布另两个工作组的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并预定将于2022年10月发布第六次评估的最后一个报告,即《综合报告》。目前,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内容都在准备中。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多少机会?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是否有效?2022年的几份报告将会给出更为全面和与时俱进的梳理。

下载.jpeg
2021年8月,飓风艾达重创美国东南部。图为纽约地铁遭洪水倒灌 

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报告》中,将会有一章专门聚焦"近期应对措施",考察从现在到2030-2040年的时间段内的减排措施和其影响。有理由相信,2022年这几份报告的发布将会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工作注入新的动能。这些内容能否推动弥合当前的“排放差距”、“气候金融差距”,值得期待。

看点二:企业碳中和承诺从“承担责任”到“寻找增长点” 。

随着“碳中和”成为热词,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在踊跃展示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从汽车制造商承诺优先生产电动汽车,到购物平台承诺减少自己物流供应链排放,再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机构承诺将其管理资产与净零目标相一致,各行各业都在提出自身的减排目标,这些努力将在缩小国家承诺与现实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如何量化比较企业的减排承诺,并将企业的减排行动真正内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科学碳目标的网站1上,已有1000多家公司加入这一全球基于科学目标的减排倡议,并设定减排目标,引领零碳转型。其中有约50家为来自中国的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目标设定框架,企业可以确保其减排目标与控制全球温升幅度小于1.5℃或2℃的目标相一致。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业务模式、策略选择千差万别,其作出的承诺、行动方案、时间表也各具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何去评估企业减碳的决心、行动与成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准绳去比较不同企业的目标和行动;因此,如何确保企业的言与行从高标准来说具有足够的雄心,从低标准来说无”洗绿“之嫌,仍将是未来有关企业减排行为的关注焦点。

截屏2021-12-27 上午11.32.45.png

科学碳目标网站上部分已公开作出1.5度/2度承诺的中国公司

此外,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特别是将减排范围扩大到上下游,往往也标志着企业开始将低碳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意味着“减排”不仅仅能满足“承担减排责任”的短期需求,而应该在未来转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形成企业的变革机会,有赖更深入的讨论。

看点三:各国都将进入电力脱碳的深水区,电网和电力供应将面临深度考验。 

2022年对很多国家政府的政策来说都将是关键和决定性的一年。各国将加速退出煤炭,加大可再生能源投入,这对电网、电力市场的韧性和灵活性、以及能源安全提出了新的考验。很多政府将开始把政策和计划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能源转型、电力系统脱碳问题上“动真格”。例如,德国再一次更新了煤炭退出时间,并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解决电网、市场和供应安全问题。

转型共同的大背景是,全球的电网都是基于大规模化石能源的基础而建成的,随着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脱碳战略的支柱,升级电网、确保分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至关重要。对保障电网升级的稳定性和实现“脱碳时间表”的平衡,无疑需要超高水平的协调和技术。

今年下半年东北等多地的拉闸限电给中国的能源转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事后的更多分析指出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现行电力市场在价格传导和调配机制上的僵化,并非真正的“煤荒”和“电荒”,但关于这是否是能源“双控”加码过头的讨论一度喧嚣尘上。如今回顾,这样的讨论出现在一个敏感的时间点,但也恰逢其时。碳中和离不开能源系统的平稳过渡和公众转型,这时的“电荒”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对转型道路进行冷静而理智的思考,并对转型给能源、电力供给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 
全球能源转型.jpg
全球能源转型都将进入深水区

减煤是降碳的核心,可以预见的是,在逐渐减少对煤炭依赖的过程中,电力供给将会一次次承压。在目前阶段,对于“煤电退出”,中国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未来如何定位煤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能源与配套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理顺,因此在界定煤电地位时,兼顾前瞻性和稳定性,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线。


在中国的双碳政策马力全开之后,双碳将会进一步从政策设计、企业承诺,进入到消费、可持续经济、以及生活方式层面。2022年,城市碳普惠和个人碳信用将逐渐进入更多应用场景,碳市场交易将开放给更多投资主体……来年的低碳圈将会有更多玩法和参与者入局,并带来更多与个人层面的连接。压力与突破并存,危机中新的力量已在生长,“双碳”步伐如何走,仍有不少正面动向值得期待。



愿我们迈进2022,也朝着双碳目标更进一步。



注:

1.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


相关文章

七月 07, 2023

顾林生谈减防灾:从人人听得懂的预警发布开始

联合国对过去七年减防灾系统进展的评估显示,全球进展停滞,在一些领域还有了倒退。益科就此专访减防灾专家顾林生。在他看来,一些新趋势成为推动全球实现仙台谈判减防灾目标的重要力量,人们暂不必过分悲观。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则是在基层推动政策的落实。